2025-09-19
作者: 来源:平顶山日报
点击量:0
山河记忆——寻访抗战老兵|97岁刘见:不惧牺牲流血 唯愿人民安康

97岁抗战老兵刘见 张东晓 摄

9月3日,刘见老人在舞钢市老促会组织的抗战老兵座谈会上。李贵生 摄

刘见(右)与抗战老兵闫圈在铁山阻击战遗址“会师” 张东晓 摄
□本报记者 杨德坤
9月10日,舞钢市田岗水库南岸的尹集镇谢古洞村后陡沟村民组,不大的村落在细雨中静默,屋檐下,雨声敲打着秋日的慢时光。
97岁的刘见老人坐在儿子刘自山专为他安置的一架摇椅上,面对来访的记者,慢慢地忆起往昔那段峥嵘岁月。老人的叙述时而恍惚、时而清晰,战场硝烟,冲锋号声,烽火里的那些人、那些事,一点点在眼前重现。
没有枪托高,他辗转参军
舞钢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抗战时期,这里抵御外侮的烽火从未熄灭、抗日斗争的故事从未间断。
1928年7月出生的刘见曾上过3年乡村私塾。1942年,河南先后遭受特大旱灾和蝗灾。“当时庄稼颗粒无收、村里村外饿死人的事经常发生,不少人都外出逃荒去了。”刘见说,那时他14岁,乡亲们过着食不果腹的“烂光景”,保长还不断上门催要20块大洋的征兵人头费。无奈之下,他当了兵,“当时进的是国民党68军。”
在国民党的部队里,刘见听一位老兵说,共产党的“红军”(当地百姓对共产党部队的俗称,实应为新四军)才是“劫富济贫、为老百姓打天下的”。从那时起,刘见便萌生了参加“红军”的念想。在国民党部队服役不到一年,刘见毅然逃离军队,回到了家乡。
“回到家里,形势依然不好,抓壮丁的还是时不时上家里来,再加上战乱不断,天天都是躲来躲去。”一次偶然的机会,刘见听一位过路的商人说起共产党部队的好,这再次点燃了他加入“红军”的念想。
1944年冬,听说距家不远的西平县就有“红军”,刘见就和同乡黄瑞先(音)辗转来到西平县,找到民主革命政府县长张子燎(西平县合水镇人),直言“我们要参军”。“张县长见我们都还是孩子,先是弄来一大碗菜汤让我们喝,然后又说‘你们都还没有枪托高’。听他的话像是不收我们,我俩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。”见他们委屈得要掉泪,张县长赶紧又安慰说,回家多准备几双鞋,简单收拾点行李再过来。于是,刘见又赶回家中,在母亲的帮助下简单收拾了个包裹,到了由共产党领导的西平县大队(后改为独立团),正式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。
两次遭遇战,他英勇战斗
据刘见老人回忆,因为年龄小,他被留在了抗日民主武装独立团通信班当通信员。为避免连累家人,刘见特意将名字改为刘冠卿,“说是独立团,其实也就100多人。”根据西平县志记载,当时独立团的团长是汪世才、副团长是王方铭,李振华任政委兼县委书记。
随行的舞钢市老促会有关负责同志补充道,王方铭是舞钢市武功乡曹集村人,当时家里开办有洋烟公司。为扩充部队,他动员家人关闭公司,把工人全部带到部队当战士。刘见则跟着县长张子燎当勤务员,整理文件、收拾行李,“刚开始就是干一些简单的杂活,一年后,张主任安排我给遂平县军政办事处主任何文庆当警卫员,后来部队整编为新四军五师所属的一支队伍,在桐柏山、大别山一带与日军打游击。”
其后,刘见经历了与日军的两次遭遇战,至今记忆深刻。“第一次与日军遭遇,是在1945年初。”老人说,一天,他所在队伍在南阳邓县(今邓州市)境内夜间行军,晚上八九点时与一个排的日军相遇,双方交火。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,日军被击溃。
战斗结束后,刘见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清扫战场,搜索残余日军。谷场的稻草堆得很乱,夜间光线不好,怀疑草堆下藏有日本兵的刘见命令战士用刺刀往草堆里扎。刚扎几下,就听见有人在草堆下嚎叫,结果搜出3名日本兵,还缴获一挺歪把子机枪。
第二次与日军遭遇是在湖北老河口一带,“当时也是夜行军途中的一次遭遇战,由于天黑且对路况不熟,再加上敌人的火力很强,战斗进行了约半小时,我方部队即迅速撤离。”
此后,刘见所属的新四军队伍就一直在桐柏山、大别山一线与日军部队周旋作战,“当时的战斗原则就是‘能战则战、不能战则走’,以小胜积大胜,新四军的实力不断壮大,声望也越来越高。”
国家强大,他觉得幸运幸福
1945年8月,日军宣布投降。3个月左右的短暂宁静后,国内形势又严峻起来。1946年,刘见由何文庆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迫于当时国民党重兵包围新四军的紧急形势,刘见所在部队随即转入解放战争状态。
1949年7月,历经九死一生的刘见获得了20天的探亲假。而这个假期,为他革命的一生留下了遗憾:从参加西平县大队到1949年上半年,刘见和家人几乎断了联系,家人一度认为他已不在人世,“在湖北解放后,我才和家人取得了联系。20天假期快结束时,母亲死活不让我再返回部队。我曾偷偷走过3次,都被母亲以死相逼给追回来了。”
实在没办法,刘见给当时的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徐浩风(探家前,刘见担任徐浩风警卫员)写信,“一是说明情况、二是寻求办法”,可惜,3封信都被退了回来,自此,刘见与部队脱离了关系。全国解放后,刘见也曾尝试与党组织取得联系,但都不了了之。
留守家乡后,刘见默默无闻,无怨无悔,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投入家乡建设,“父亲当过副乡长、生产队长,一心一意建设家乡,在当地群众中拥有极高的威望。”老人63岁的儿子刘自山说。
对于过去,刘见老人始终表现得极为乐观、豁达、淡然,“同我一起参加革命的130多个人,大部分都死在了战场上,现在只剩下我自己了,能见到革命胜利、国家强大,再没人比我更幸运、更幸福、更知足了。”
平日里,舞钢市相关部门一直关心刘见老人的身体状况,不定时给予慰问关怀,老人的儿子、儿媳、孙女等也是尽心尽力孝敬老人,做好生活保障;历次抗战胜利纪念日,相关组织和团体都会为老人送上纪念章,陪他共同缅怀光辉岁月、接受革命洗礼教育。
下载附件:
豫公网安备410172020001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