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工作动态 > 史志动态
关于志稿审阅的一些体会
发布时间:

2018-08-31

作者:

来源:

点击量:

125

    一部志书没有正式出版之前,统称为志稿。评审志稿是志书编纂的一个环节,也是县区科人员业务指导的一项基本功。

   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1985年制订的《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》,1997年制订的《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》和《地方志工作条例》中,对志稿或志书的审定和评议都有所规定,可见一部志书在正式出版之前必须经过审阅修改的过程。

    一、审阅志稿要从三个方面认真掌握

    一是肯定志稿的优点长处,并从理论和实用的高度加以阐明;

    二是找出志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并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,而且要有说服力;

    三是指出志稿修改意见。这个意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,并且应使人易于操作。

    二、审阅志稿要注重志书质量的五项标准

    审稿唯一遵循的就是质量标准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09年9月颁布了《地方志书质量的规定》,这个规定共8章50条,主要包括观点、体列、体裁、内容、记述、资料、行文、出版等。归纳起来,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:一是志书的观点,二是志书的内容,三是志书的规范。但在审稿时要把握五个标准。

    第一、观点是否正确

    正确的观点是志书的灵魂和核心。观点错误是志书最大的败笔,是政治性错误。

    地方志书属于“官修”的信史,不同于个人的自由著作。质量是志书的生命。志书的质量体现在编写的方方面面,任何一方面出错,都会影响志书的质量。志书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统帅和组织资料及表述观点,对政治性、政策性、法规性的问题,更需要正确的记述。

    具体怎样衡量观点正确与否?①衡量历史是非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;②记述政治运动要以《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为标准;③分析制约生产力关系时,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;④对人物要以唯物史观来分析;⑤自然环境的记述也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。

    第二、体例是否科学完备

    体例是一部志书纲目的组织形式和原则以及编纂的格式,是志书的总体设计。体例是一个广泛的概念,它主要包括志书的类型、名称、断限、体裁、文体、称谓、资料、印刷、装帧、出版等。比如《地方志书质量规定》中把印刷、装帧、设计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:“封面书名采用印刷体,不用个人题签。采用16开本(889х1194mm),文字横排。”体例最主要的要素、最突出的包括三个方面,体裁、结构和章法。

    体裁:又称文体,多指文章的表达方式。《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》第十三条“新方志的体裁,一般应包含述、记、志、传、图、表、录等,以志为主体。图表采用现代技术编制。”除了这些还有专记、特裁、注、考、跋等。特点是体裁多样,诸体并用。

    结构:结构严谨、横排竖写。横分门类,以事类篇,以显示社会的横断面;横排竖写,按层次深入,以揭示事物的兴衰始末。

    章法:章法朴实,直述其事;以时竖写,述而不作。

    志书的体裁。“述”,即总述、概述、无题小序之类。置于志首,用简明扼要的文字,概括地纵述本志所述范围的历史发展之大势,横陈现状的最基本情况,以此概括事物的基本面貌,勾勒事物的主要特色。“总述”是“全志之总刚”;它“概一地之大势、述一地之精要、显一地之特点、示一地之前景”。其作用表现在:一是概括大要,归纳地情。使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志书内容。二是贯通全志,总揽全局。彰显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兴衰变化。三是精略选材,提炼主题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,以较好的启示性导引阅读。四是交代背景,评量得失。揭示大变革、大发展与大气候、大环境。“记”,即大事记,是志体所吸收的史体。它以编年体为主,适当采用记事本末体作为补充,专记一地之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的重大事件及重大的自然变化,称之为一书之“经”。“志”,即分志,分门别类,一类一志,详细记述某种事物在当地的兴衰始末,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的某一侧面,是志书的主体部分。把握志体的写法有两条,一条是横分竖写,但横分要有度;另一条是专志贵专,但专亦要有度。“传”,即人物传,传详个人事迹,显其身世,明其功过。传有单传、合传等形式。把握传记也有两条,即“传主”要选准,有很强的代表性;事迹要突出,有感人之力,且能用生动的文笔记述下来。“图”,即图像,包括地图、图片、照片、统计图、分布图、示意图、拓片、影印件等,其用贵在目击,给人以直观,能使读者“了然于目、豁然于心”。“表”,即列表,有两种,事物表和人物表,如年表、职官表、统计表之类。表在综合性志书中一般要占10%—15%的量,宜精心制作。图显其状、表彰其祥。“图”“表”宜随文而行,有助志书图文并茂,同时又有节省文字的作用。“录”,即附录,丛录,系资料辑存,专收不便载入正文而又有参政价值的资料。

    根据记述的需要,以上诸体分别运用,这是志体的一大特征。从新方志编纂的实践情况来看,对新志书的总体布局可以概括成这样一段话:以“序”开篇,带起全书,以“述”接继,展观全貌;以“记”为经,综记大事;以“志”为纬,分章详述;以“传”为翼,展示人文;“图”“表”随文行,穿插有关部分;“录”以殿后,收录资料。这样,“序”“述”“记”“志”“传”“图”“表”“录”8个部分构成全书的基本框架。

    第三、篇目是否合理

    篇目是志书的编写纲目、设计蓝图、基本框架,是志书内容的体现和概括,也是志书体例的集中体现和运用。志书篇目设计创新必须坚持“志”体的主导和主流地位,以“志”为主,才能保证地方志的健康发展。

    一部志书的优劣,首先取决于篇目,而篇目的设计取决于编辑人员的水平。所以看篇目可知志书优劣,也可知编辑人员的水平。

    看篇目结构主要看三个方面:一看横排门类是否齐全,排列次序是否合理,合志组成是否规范,升格是否得当。二看纵排层次是否同一个标准,辈分是否有乱;层次分内涵于外延,章以外延节,节必内涵分,命题是否正确。三看整体结构是否浑然一体,内容是否畸轻畸重。

    志书篇目中具体门类的划分,是按“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相结合”的原则来实施的。

    在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》国家标准中,将国民经济行业分为20个门类。因此,二轮志书篇目的具体门类也按此国家标准划分。

    志书的特色主要是四个方面:一是地区特色,二是时代特色,三是行业特色,四是志书特色。看特色是否突出主要从两个方面看:一是看它是否把宏观和微观都突出出来了,二是看它是否把这些特色突出在各项事业中了。

    一是志书篇目应体现改革开放的内容。

    二是要体现地方特色。

    三是应体现各地的新生事物与时代特征。

    第四、资料是否翔实

    志书是资料性表述,资料是志书的基础,如资料不翔实,志书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和生命力。在审阅志稿时很难了解他们所记述的一切内容,在此情况下,怎样看资料的翔实呢?一要看运用的资料是否全面。材料有文字、口头、实物、部门、档案、图书、报刊、金石碑刻等。二要看是否运用了综合材料、因果材料、典型材料等来反映事物。三要看它如何详今略去古,如果只详今而无古,就是不翔实,要“详今知古”。四要看它宏观和微观是否齐备,是否有矛盾。五要看它横是否缺项,纵是否断线,要事是否齐全。六要看它所记各项类别、数量、比例是否失衡。七要看它是否记过了头。(失密)

    第五、文字是否准确

    文字好坏影响很大,“言之无文,行之不远”。文字上的问题,通病为:一是内容重复,语言不精炼;二是用词不准,概念不清;三是顾此失彼,详略失当;四是文辞华丽,言过其实;五是逻辑混乱,条理不清;六是离题万里,漫无边际;七是评论过多,不合志体;八是文白相间,标点使用不准确。

    三、两类性质的错误

    志稿中常见的错误,大致分为两类:一为绝对性错误;二为相对性错误;前者称“硬伤”,后者称“软伤”。对这两种错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,前者构不成商量,要服从真理;后者要商讨研究,服从主编意志。

    (一)绝对性错误

    又称 “硬伤”。有三个特点:一是不具有申辩性,是即是,非即非;对即对,错即错,不容商量,比如国庆节是十月一日,不容改变。二是硬伤具有一定隐藏性,只有认真审读才能发现,如数字前后不一致,或比列数搞错了。三是硬伤也会有可避免性,问题是“认真”二字。

    (二)相对性错误又叫“软伤”。

    一是体例不尽充分;二是资料不够详实;三是特点不突出;四是详略不很得当;五是文字记述不流畅,不太简练。六是图表搭配不理想。

    四、审阅志稿时具体操作问题

    第一,如何审阅志稿。先仔细读稿,做笔记,后归纳,不要乱改志稿。

    第二,如何发表审稿意见。(一)就某个方面谈意见;(二)就某个门类谈话意见;(三)就某几个具体问题谈意见。

    第三,态度。一是问题找准;二是说话要充分;三是认理要适度;四是态度要谦虚;五是说话要有余地,不要说乱,更不能说过头。

下载附件:

[打印此稿] [关闭窗口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