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7-01
作者: 来源: 点击量:110
连正一大早就乘坐城际公交赶到了高阳县。这是他到屏山市工作以后,走访的第一站。昨天晚上,他已把《高阳县志》草草地翻阅了一遍,对高阳县有个初步的了解。高阳县地处豫西山区,秦时设县,历史悠久,现今有60多万人口,在全省属中小县,由于交通闭塞又无矿产及旅游资源,至今经济欠发达,去年财政收入才3个亿。
一出汽车站,连正便看到路对面的早餐摊点。肩上搭着白毛巾的摊主热情地招徕食客:“绿豆稀饭八宝粥、蛋花米酒胡辣汤、包子油膜头儿还有热煎饼……”小笼包冒着热气,水煎包刚出锅滋滋冒油……
连正突然眼前一亮,水煎包摊的旁边竟有一家干净的早点门店,上面几个红色大字“高阳黄焖肉”,店门口左边烧饼炉,刚出炉的烧饼油光闪亮,饼上一层层的纹路就像截开木头的年轮,上面还星星点点着芝麻,叫人食欲大增。门店的右边也是一个大炉子,上面放着热气腾腾羊肉汤大锅,锅里飘满油花。锅边的案子上放着炸好的羊肉丁。连正想起了二十年前他刚大学毕业时,来高阳县看望同学,第一次吃到豫西名吃黄焖肉的情景,脆酥的芝麻烧饼,鲜嫩的黄焖羊肉,满嘴的香味……
连正走进“高阳黄焖肉”店内,选了靠里边角落的一张桌子坐下来。五十来岁、戴着小白帽、留着山羊胡子的老板立即迎上前,热情道:“老乡,就你一位?”
“就一位,来一碗黄焖肉。”
“中!”
很快,绿色的盘子端过来了。老板一边放盘子一边说:“老弟,看您不像本地人,俺保您吃了俺的黄焖肉,吃了还想吃,吃不够。”
“是啊,二十年前吃过一回,至今还忘不掉呢!”
“二十年前就吃过,真是缘分啊!二十年前高阳县就咱这一家,在老十字街那边。”老板有些激动,“不瞒您说,咱这黄焖肉,大宋朝就有了,抗金名将牛皋就爱这一口儿。”
正说着,有两个穿着蓝色制服的年轻人,匆匆进了店门,其中一人一边把白手套取下来,扔到饭桌上,一边漫不经心地对门口说:“还是大碗!”
“中!中!中!”老板忙点头应承。
转眼间,两个盘子放在两位“制服”面前。
“今儿个咋碰上个×球,啥规矩不懂。”“制服”边吃边说。
“看着还像个大学生哩。他以为手续齐全及就可以营业啦?没咱哥们儿们允许,他那手续算个屁!”“屁也不是!”
连正边吃边听着两位“制服”的谈话,同时又发现他俩的碗里肉特别多,都冒尖了。心中暗想,这可能就是刚才“制服”说的大碗吧。
俩“制服”很快就吃完了黄焖肉,剔着牙站起来,不紧不慢走了出去。
连正也站起来,问老板:“刚才这两位好像没给钱呀?”
“给钱?给也不敢要。人家管着咱哩,说你不合格就罚你的款。罚不罚人家一句话的事。”老板小声地说。
连正追到门外:“你们俩站住,为什么吃饭不掏钱?”
两人回转身,吃惊地问:“掏钱?掏什么钱?”
“饭钱。”连正大声地说。
“笑话,让我们掏钱。我们是公务,该县长埋单。谭县长有钱,找谭县长要去吧!”两人说着,扬长而去。
“难道没有王法了?”连正气愤地说。
“啥王法。人家那身制服就是王法。”有食客插嘴道。
“一份黄焖肉多少钱?”连正问老板。
“8块钱,烧饼是白送。”
“他俩人要的是大碗,一碗是两份的肉,顶16块了。”老板有些不满地说。
连正付了自己的饭钱,又回到饭桌前,掏出手机,找到电话薄,拨了一个电话号码。
“谭县长吗?我是屏山市新任纪委书记连正。你的工作人员在饭店吃饭不埋单,说他们是公务,该由你埋单。你速带32元钱到汽车站对面的高阳黄焖肉早点店来埋单。”
“啊!连书记!您、您这么快就到高阳县了?我马上到,马……”
还没等那边说完,连正已挂上了电话。
“哗!”食客们为连正鼓起掌来。
作者:平顶山市卫东区史志办主任贺中乾
该文荣获“清风平顶山”反腐倡廉微小说二等奖
摄影:平顶山市史志办副主任翟红果
下载附件: